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32W

1、重視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視道德需要。6、強調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

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

(1)重視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公義勝私慾”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已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認為日夜為公家辦事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尚書》也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認為朝廷官員應當以公心滅除自己的私慾,這樣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漢初年的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體現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的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中華傳統美德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荀子則強調“仁者自愛”。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張“和為貴”,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友善,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和平共處。 在人際相處上,中國人歷來主張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 在民族關係上,中華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濟,建設團結和睦的大家庭; 在對外關係上,中華民族倡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與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推崇仁愛、崇尚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謙敬既是個人修養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繫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説,“恭敬之心,禮之端也”。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也是人的一盤身之本。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中也説:“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提醒人們不驕不矜,戒驕戒躁。

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第2張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養心莫善於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認為“民無信不立”。荀子則進一步將信推行於選賢治國,使信不僅成為朋友倫理、交際倫理的規範,而且擴至一切倫理關係皆應以誠信為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誠信之德在於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5)追求精神境界,重視道德需要。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強調,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道德。人們除了有物質需要外,還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説,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根本點就在於人能夠“明於庶物,察於人倫”,即能本着“仁義”行事。荀子也説,人之所以能夠保持羣體性特徵,歸根結底是由於人能夠遵守禮儀,否則人就會由於爭鬥而發生禍亂,禍亂髮生就會造成人與人的彼此分離而變得弱小,就不能勝物。總之,中華傳統美德始終強調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弘揚彰顯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來激發人的道德主體性。

(6)強調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説,“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種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人們來説,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人們應當“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 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無數磨難與困苦,但始終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應當説,這是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美德的作用分不開的。

Tags: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