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當前位置:酷知知識幫 > 遊戲數碼 > 遊戲

吉州窯鑑定方法和技巧

欄目: 遊戲 / 發佈於: / 人氣:8.79K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州窯,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時與定、磁、鈞、耀、建等窯齊名。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窯名。吉州窯是一個窯場系列,窯址分佈在贛江兩岸數十公里範圍內,主窯場有彭家窯、永和窯、臨江窯、吳家窯等。其中,永和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窯嶺山似崗,密佈在永和鎮西側。考古情況表明:彭家窯和塔下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五代終燒;永和窯五代創燒,元末終燒;吳家窯北宋創燒,元代終燒;臨江窯五代創燒,明代末年終燒。整個窯繫有一千二百餘年的燒造歷中史。
吉州窯民窯特色鮮明,它博採眾長,集南北各窯物制瓷藝術之大成,先後成功地仿燒了定瓷、龍泉瓷、青花瓷華中,又將民間剪紙工藝成功運用於制瓷物華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郁的裝飾風格。並且充分利用窯變技術,研製創燒了色彩繽紛、璀璨奪華目的黑釉地木葉紋、虎斑紋、玳瑁斑、鷓中物鴣斑、鱔皮黃、油滴等黑釉窯變瓷和個性獨特的釉下白地彩繪,給人以自然、清新、亮麗的美感。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不少國家均有收藏,甚至奉為國寶。釉下白地彩繪技術更是直接促進了青花瓷的成熟,開闢了制瓷裝飾工藝的新天地,對我國陶瓷生產影響深遠。

吉州窯鑑定方法和技巧

操作方法

(01)一,吉州窯古陶瓷的胎質特徵吉州窯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窯的米黃色含砂胎。古物陶瓷研究者謂其“粗鬆,似陶”,更有學者認為其未達到高温瓷化效果,這些觀點雖然偏頗,卻正好指出了吉州窯胎質的本質特徵。吉州窯物的瓷土來源於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或二者兼而用之。生產場地就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鬆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徵,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由於胎中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物中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現代吉州窯仿製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現成高嶺土,且在封閉的室內製作,砂粒無從混入,人為摻和又極難把握比率,難使勻和。因而胎質堅密,不含砂,色澤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現象,更不存在因此而中留下的豎條形的起伏觸感和豎條狀的釉面掛附不勻等釉層肌理現象。早期仿品多系電爐燒製,坯胎易在電爐驟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摻入稍許水泥漿的做法,燒成後胎質呈深灰色,類似礫質胎,但絕無礫質堅硬,磨胎落粉,敲之無金屬聲。此類仿品多為大件,如瓶、罐、爐一類,且多見於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中其胎質不適應生產彩繪瓷,因而在彩繪瓷未見仿者。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摻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燒成,因而敲之聲悶,磨胎落粉,胎質雖略泛黃色,但絕無米黃色,且半年後泛黃消失,呈白中泛灰狀。此類仿品多見於彩繪瓷或半截釉黑釉窯變瓷,尤以玩具陳設件居多。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經驗,有埋入土中“過蝕”、在成品上塗膠過火仿土鏽製造假象者。土物鏽靠膠粘附,乾燥時無異樣物中反應,但見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點唾沫塗於鏽面,手指沾有土色者為人為土鏽。現今的高仿品則有用老器底敷中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窯變兩種,這類仿品凡露胎處均為老品,更具欺騙性。其識別方法,前者可用指彈法或敲法,從上下聲音辨別,上下聲音異樣者為贋品。後者則可觀測釉與胎結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掛附自然,無掉釉或起皮現象,反之則為仿品。因難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葉紋、兔毫、玳瑁、虎斑等稀價高的碗、盞,以求暴利。

吉州窯鑑定方法和技巧 第2張

(02)二,吉州窯古陶瓷的釉色特徵除胎質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區別,第一眼的直觀感覺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物自然古樸,加上年歲久遠,多有使用磨損痕,即使釉色極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顯柔和。仿品的釉料多為化學成分勾兑,燒成後釉面光亮勻稱,儘管採用酸鹼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鏽蝕法,但缺乏歲月侵蝕和使用磨損,其光亮度當然突兀、扎眼。吉州窯屬民間窯場,產量大,生產也就較為隨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難掛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產特點。以黑釉為例,與建窯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窯所特有的“流淚”現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中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釉料難以掛附均勻,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中,使釉面渾然一體,自然就晶瑩剔透了。中上述這些吉州窯所特有的釉澤現象,是新品無法顯現的。吉州窯彩繪瓷脱胎於磁州窯,磁州窯胎質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層淡色化粧土,然後再繪黑彩,以求色彩和諧。永和窯胎質白中泛黃,黑色釉與胎色反差過於強烈,顯得生硬,不受人物們歡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諧、古樸的特徵顯而易見,且省工料,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絕大多數為褐彩的物原因。

吉州窯鑑定方法和技巧 第3張

(03)三,吉州窯古陶瓷的工藝特色吉州窯為綜合性窯場,民窯生產隨意性大,現就基本的最具本質特色的器型發展趨勢、製作工藝和畫風畫法作簡單分析比較。1,器型發展趨勢。時尚決定器型發展,器型決定製作工藝。早期的吉州窯瓷器,繼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風格,入宋以後逐步向挺拔、俊俏發展,到南宋中後期達到頂峯,元以後向肥碩、厚重發展,明代以後中則轉向輕薄、規整。這與同代各窯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2,工藝特徵:吉州窯因地制宜,製作工藝受胎土物、施釉方式以及生產習慣影響。以基本器型碗、盤、壺的底足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中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中物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中華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物外,其餘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一個循環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一。以黑釉瓷施釉為例,受燒造技術的影響,北宋以前的黑釉瓷為防止釉粘連,保證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中於窯錢(墊圈)的出現,固定了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能較好地防止釉粘連,形成了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態:南宋中期以後,由於較準確地掌握了墊圈厚薄規律,形成了除圈中足內無釉,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這些都是吉州窯產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斷代特徵之一。以時尚習慣為例,吉州窯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瓷土無法改變含砂量高的事實面前,窯匠們揚長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時尚,即在坯胎製作方面較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不足。其結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坯胎粗中糙隨意的顯著特徵。雖然隨着燒造技術的進步,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匠力求完美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佔了上風,並且形成了生產習慣。因此,除少數極品外,絕大多數黑釉博瓷的圈足內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鑑別窯口的顯著特徵。3,畫風畫法。吉州窯古陶瓷裝飾,無論是剪紙還是彩繪,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佈局物中,往往寥寥數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一格。其圖案均源於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為對象,如菱花物、團花、梅花、梅枝、蕉葉、奔鹿、彩蝶、波濤、貓、狗、虎、馬、蟲、魚,常見“金玉滿堂”、“長命富貴”、“龜鶴齊壽”、“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金桂玉蘭”等吉祥語剪紙,還有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繪物泥塑瓷。這些裝飾圖案質樸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語特點鮮明,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吉州窯鑑定方法和技巧 第4張

特別提示

古玩鑑別無捷徑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鑑別的根本要求,僅憑某一特徵就下結論,又必失偏頗。因此,應通過多看、多摸、多比較,綜合考慮。吉州窯是一個綜合性民窯系列,沿燒了1200餘年,民俗性、創造性、簡陋性、隨意性等是其特點,掌握其胎質、釉色、施釉方法、畫風畫法、燒造工藝等特徵,在品玩過程中找到規律,再將規律性的感性認識歸納成理性認識,其奧祕也就熟諳於胸了。

Tags:吉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