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當前位置:酷知知識幫 > 愛好 > 古玩收藏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欄目: 古玩收藏 / 發佈於: / 人氣:6.93K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高中生 其實就是學了桃花源記才想到這個問題的 因為覺得陶淵明這故事是編的 不知道現實有沒有 並且其實本意是想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知道皇帝換了幾代 還是壓根不關心皇帝是誰

操作方法

755年冬,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半年內洛陽、長安相繼失守,名將哥舒翰、高仙芝等相繼殞命,國內形勢岌岌可危。太子李亨兵變馬嵬坡,誅殺宰相楊國忠、楊貴妃等。隨後,李亨在靈武繼位,史稱唐肅宗。遙尊遁入四川的李隆基為太上皇,並調回西域守軍參與平叛。

接到命令後,最先有三支軍隊馳援唐肅宗: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的7000精兵;驃騎大將軍李嗣業的5000精兵;左右金吾衞將軍馬磷的3000精兵,共計15000名的西域將士參與平叛。

此舉,對於安史之亂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拆了西牆補東牆,唐朝的西域乃至整個河西走廊陷入了兵力的“真空期”。而此時的吐蕃非常精明,並沒有進攻地廣人稀的西域,而是進攻相對更富裕、人口更多、兵力更空虛的河西走廊。

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同一年(763年),甘肅幾乎全境失陷,西域成了“飛地”,徹底斷絕了與中原王朝的聯繫。那些“回國”的將士是幸運的,他們活着將改寫歷史,死了也能獲得豐厚的撫卹。留守的將士,則徹底失去中原的所有支持,還要同時面對吐蕃、回鶻、大食的威脅。

763年7月--764年12月的年號為“廣德”,共2年。而上世紀吐魯番出土的考古發現,此時的西域守軍甚至連年號變更都不知道,甚至還沿用了廣德年號“廣德四年”!

為了與中原王朝取得聯繫,西域守軍派出了無數的“遠征小分隊”,都被吐蕃截殺,或困死於沙漠,音訊全無。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有一小隊人馬,躲過了吐蕃的追殺,抗過了沙漠的風暴,繞道回鶻(今蒙古),風餐露宿,衣衫襤褸,終抵長安。

天可憐見,這已經是5年後的768年了。當他們踏進在大明宮的那一刻,迎接他們的皇帝已經不是唐玄宗,也不是唐肅宗,而是唐代宗李豫。當所有人都以為西域早已丟失之時,他們卻告之,西域的將士依舊在苦苦堅守,為國盡忠!滿朝文武聞之無不動容。

唐代宗更讚揚道:"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裏,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之力,則度隍逾隴,不復漢有矣!”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急衰,再也無力經營西域。而西域的將士們依舊在堅守,曾經浩瀚的西域,如今只剩龜茲一城。將士們依舊在東望王師,這一等竟是45年。等來的卻不是援軍,而是吐蕃數萬大軍。哀兵必勝,卻又是何等的絕望!808年冬,節度使郭昕領着最後千餘老兵,大雪滿弓刀,全部壯烈殉國。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2張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3張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4張

(圖片文字來源網絡,侵刪)

説個大家想不到的,前幾年我的班主任去波黑旅遊,途徑一個小山村的時候遇到了個老太太,那個老太太先是問我班主任一行人是從哪來的,然後再問了一句“薩拉熱窩還在打仗嗎”

最後那老太太知道卡拉季奇被判處40年監禁的那一刻,淚如泉湧,幾近昏厥

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教會被打到,有一幫躲在深山老林裏的德魯伊教乘機跳出來招攬信徒……沒錯,經歷了信奉奧林匹斯眾神的羅馬人統治,又經歷了皈依基督教的日耳曼人統治,但這羣凱爾特人仍然頑強地保持着祖先的德魯伊教信仰,並保持了完整的宗教組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換皇帝這麼重要的信息竟無法充分傳達到基層。從歷史制度與當日狀況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這個怪現象竟是必然出現的。

為簡化內容,先分析大一統的和平年代,仍要涉及幾方面的問題。

1-換皇帝的程序

2-郵驛的狀況

3-曆書的刊佈

4-地方的行政效率

皇帝輪流做,但具體是怎麼換的?先熟悉一下。

無論是按部就班的太子即位,還是弒君篡位,第一步都是一樣的:勸進。

羣臣聯名上書,勸新君即位——新君必須推辭不接受;

再勸進——再推辭;

三勸進——三推辭。

推讓三次之後禮儀才完成,感覺不是人人覬覦的皇位,而是孔融在推讓大梨。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5張

“三以天下讓”,這個步驟永遠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次勸進,新君就毫不客氣一口把大梨吞了。

此後是一個宂長複雜的即位程序,就不贅述了,其中最主要的步驟是南郊祭天,一般的説法:“郊天”之後就算是天子了。

完成換皇帝的儀式後,新皇帝要發個即位詔書,這是要昭告全國的。

怎麼發呢,通過全國的郵驛系統。(郵是文件的傳遞;驛是人員的傳遞)秦漢統一以來,凡和平年代,都有遍佈全國的驛傳(驛是驛館,傳是馬車)。以清代為例,即使是福建雲南那麼偏遠,加急十天之內也到了。但發下去也沒用,只是各級地方政府知道換皇帝的事,老百姓根本看不到這個即位詔書,還是不知道換皇帝。

明清以來,實行次年改元,就是換皇帝當年在年號上不體現,邊遠地區的老百姓當年未必能知道新皇帝即位。

對老百姓而言,換皇帝不是什麼大事,本來一輩子都沒必要知道。但年號卻是避不開的,最晚到轉年,年號是要更改的。

老百姓至少有兩個途徑要接觸到年號:

一是繳税時,所有完税證明上有年號,看到税單上換了年號,那自然就知道換皇帝的事,但土地所有者才有納税的資格;

二是曆書,俗稱黃曆,黃曆上也有年號,這才是對廣大羣眾而言的換皇帝通知。皇帝在這一點上沒有犯官僚主義錯誤,他很清楚黃曆的巨大意義,所以所有朝代曆書的刊刻頒佈都是國家大事。

從秦漢到宋元,曆書的編訂都由太史負責,明清則轉為欽天監負責。

最早唐代開始有官刻的歷書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6張

以清代為例,封面格式是這樣的:“大清乾隆某年欽頒時憲書”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7張

今年二月欽天監進呈明年的歷書,由禮部審批通過後,在四月發向各省的布政使。各省的布政使分別刊刻曆書,並且加蓋“欽天監歷日印”,每個布政使都有一顆。必須蓋了這個印,才是合法的官刻曆書。沒有印的一律算私刻曆書,刻印傳播者,砍頭。布政使刻好書、蓋好印,存着。等到十月初一,皇上正式頒佈曆書,然後各省的歷書才能賣。

常有“奉正朔”這個説法,正是正月,朔是初一,特指十月初一,説的就是這個十月初一的頒佈曆法。像周邊奉中華正朔的屬國,這天也是要賜予曆書的,比如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十月初一頒佈曆書時也是要賜給他們若干複本的,北京頒佈的歷書差不多相當於古代亞洲的格林尼治黃曆。

這個黃曆,明代叫大統歷,清代叫時憲曆,乾隆以後為避弘曆的諱,改叫“時憲書”,沿用到宣統。

但也有弊端:假如皇帝當年年底前死了,印好的明年曆書就都浪費了。皇帝死得越晚,布政使改印曆書就越是手忙腳亂。有時候物力不足,或是遠遠地區沒收到通知,索性就不改,直接發下去了。

導致這些歷史上不存在的年號年份出現,比如下面這個光緒三十五年

請問在古代偏遠山區會不會有的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情況? 第8張

遇到這樣的情況,老百姓要到兩年後的黃曆上才能看到換皇帝的變化。

曆書發到州縣衙門之後,還有一個問題:最後一公里。

古代的郵驛制度很是完善,官方的信息傳播速度是很快的。

但類似今天快遞公司面臨的最後一公里困境,古代也是一樣,在發達地區,最後一公里的成本很低,在蠻荒地區最後一公里的成本很高。能否完成這最後一公里的傳遞,這取決於地方的行政效率。

和平年代,在內地州縣郵驛暢通,但在邊遠地區,未經改土歸流的土司轄區,官曆的頒發肯定會有較長的延時,更何況少數民族還有自己民族的歷法。

題主所説的邊遠山區大多是土司州縣,與內地州縣語言風俗完全不同,換皇帝真心是沒關係,換土司才是大事。

以上所述,只是大一統的和平年代。戰爭,災荒,割據,造反,都會很容易導致基層羣眾甚至地方政府不知道換了皇帝的情況。因為戰爭地方割據的緣故,曆法不統一是很常見的事情。皇帝死後,在邊遠地區年號被沿用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例子都有。

題主所説的桃花源當然是虛構的,但現實中存在類似的情況。當時中國北方已經淪陷,人民聚成許多塢壁自保,類似今天福建的土樓民居,但大得多,幾萬,甚至十幾萬人,自成一體。對住在塢壁的人來説,塢主的更替才是大事,皇帝的更換是無所謂的。

最後總結一下“偏遠山區有人連皇帝換了都不知道”的原因:

1-即使正常的情況下,不很偏遠的地區,黃曆的滯後會導致老百姓要在一到兩年後才能知道換皇帝。

2-偏遠山區實行土司制度,官曆和公文都發到土司為止,不會往下傳達。

3-如果是內地州縣所屬山區,發生戰亂導致郵驛不暢通,官曆不能及時傳達到州縣,或者到了州縣後無力向下傳達。

4-中央過於混亂,本年沒有公文或曆書傳達給地方,那肯定是短命朝廷,不知道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