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藏族踢踏舞具體都有哪些特點?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56W

藏族是中國的傳統特色民族,藏族有非常豐富的歌舞文化,特別是非常出名的踢踏舞。關於藏族的踢踏舞,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你具體都知道哪些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藏族踢踏舞具體都有哪些特點?

藏族踢踏舞不僅是西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藏族踢踏舞中所具有的美學特徵,是藏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對藏族踢踏舞的美學思考,是繼承優秀藏族舞蹈藝術,同時它也是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對於藏族踢踏舞的美學思考,有助於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揮藏族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使其發揚光大。

一、藏族踢踏舞由來
  藏族踢踏舞千百年來綿延不斷,世代相傳,其風格特點是對高原農牧文化、宗教文化與勞動生活相融合的生動寫照。它保留着淳樸的鄉土氣息,深深地寄託着藏族人民的理想、願望,象徵着藏族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國藏族的踢踏舞是一種以藏族“堆諧”舞蹈作為主要創作元素,以腳部動作為主的與各種動作緊密結合的踢踏舞,藝人身背木板,走到哪裏跳到哪裏,以其細膩精湛,灑脱奔放的特點而廣泛流行。其基本步伐有:退踏步、抬踏步、嘀嗒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動帶動整個腳掌隨音樂節奏在地面上做有規律的踏步。這種步伐最大的特點是,多在弱拍時腳掌拾起,膝蓋伸直,強拍時腳掌踩下,腳步靈活,步法穩重紮實,變化豐富,節奏性強,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長期發展,藏族踢踏舞逐漸成為一種具有鮮明節奏,舞姿熱情奔放,富有羣眾基礎的民間舞蹈。

藏族踢踏舞又稱為堆諧,“堆”在藏語中指“上”或“高地”的意思。因此“堆諧”就是泛指後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薩迦縣以及阿里一帶叫做“堆”地區的農村圈舞藏族踢踏舞的由來及風格特點藏族踢踏舞的由來及風格特點。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堆諧在西藏有着悠久的歷史,研究表明,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其舞蹈動作,節奏變化較為單一,在遊牧文明和原始農耕的早期,人們勞動過後為了表達思想情感和娛樂需求,同時也不排除防寒取暖之意,當時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有的模仿勞動過程的各種動作,有的模仿各種動物的姿態,集體起舞,人們在統一的節奏,統一的舞步中載歌載舞,在這種原始的娛樂活動中表達着內心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較原始的、初級的集體圓圈舞。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為加強“政教合一”的統治,規定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在拉薩舉行一年一度的“雪頓節”,後來發展成藏戲節,讓各地藏劇團雲集拉薩獻演。在獻演中表演了這種活潑熱情的踢踏歌舞。由於藝人的傳播和民間的相互交往,這種舞蹈流入拉薩後,立即為各階層人士所喜愛,並得到廣泛推廣。

二、藏族踢踏舞風格特點
  1、基本特徵
  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徵是:鬆胯、弓腰、曲背,舞者的重心比較低,在胯部或胯部以下,這一體態特徵既有受宗教壓迫的心理痕跡,更主要的是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身體協調。此外,膝部連續不斷、有彈性的顫動和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舞者上身隨重心的變化自然晃動,在整體形態上給人以奔放、穩重、隨意、瀟灑之感藏族踢踏舞的由來及風格特點文章藏族踢踏舞的由來及風格特點。例如:由着名編導張繼剛編排的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五六十人齊刷刷的低沉的踢踏舞步,衣袖揚甩,或悠揚或奔放,充滿着生命的活力與張力。舞蹈在運用西藏踢踏舞語彙表現西藏巨大變化和藏族兒女幸福生活時,通過肢體語言的形象表達,向觀眾傳遞了西域舞風的魅力。

2、動作特點
  “堆諧”舞者身體的重心大都落在腰部以下,舞蹈時膝部鬆弛,身軀微前傾,扣胯,身體的力量給人感覺向下沉,腳下靈活,以跺、踢、踏、悠、跳等腳部動作跳出有規律和變化的各種節奏點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堆諧”雖然在動作和步伐上有一致的要求,但上身隨重心變化的自然晃動,在整體形態上給人以奔放、瀟犧、隨意之感,而正是因為有這些上身姿態的變化,使得舞蹈更增添了它的表演性和娛樂性。

3、服飾文化
  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穿着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因此這種以長袍為主的藏族服飾雖然非常保暖,但也非常厚重;另外,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這些飾品運用廣泛,有頭飾,髮飾、耳環、項鍊、腰飾等,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長年穿戴這樣的服飾,行動起來自然使身體呈下垂感,將重心放低。而在行走時。手臂和身體隨着步伐會成左右搖擺狀。過去西藏交通不便。許多物品要靠人力背運。當人們揹着沉重的物品爬行在高山陡坡上時.身體隨呼吸自然的呈有規律的彎腰屈膝。久而久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動態變成一種身體習慣。被藏民帶到了舞蹈活動中藏族踢踏舞的由來及風格特點踏板操。

4、發力方式
  藏族“堆諧”藝術的形成是與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勞作方式是息息相關的。首先,由於西藏海拔高,氣候寒冷,生活在這裏的藏族人民為了禦寒,不得不經常跺腳甩膀,通過身體的熱量來抵禦嚴寒

日久天長,這種禦寒的行為逐漸演變為藏族的舞蹈動作。“堆諧”中的“跺腳”動作.就是這種禦寒行為在舞蹈中的遺留。藏族踢踏舞注重的是舞者腳上的跳、踢、躍和跺等動作以及產生的音響效果。舞蹈時膝部鬆弛,腳下靈活,以踢、踏、悠、跳等腳部動作跳出有規律和變化的各種節奏點來表達內心的感情。舞蹈動作與複雜的節奏配合嚴謹,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形成藏族踢踏舞樸實自如,輕捷靈活的特點。

小結:藏族的踐踏舞蹈對於身體的動作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胯部以及胯部以下的地區,是非常重要的。藏族人跳舞的時候也是有專門的服飾,同時這些舞蹈也有禦寒的效果,因為當地舞蹈運動量都比較大。

Tags:踢踏舞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