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當前位置:酷知知識幫 > 母嬰教育 > 親子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欄目: 親子 / 發佈於: / 人氣:2.59W

簡要回答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尋夢環遊記》“死”和“亡”在字面上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死”是指安靜、靜止、不再有生機和活力,而“亡”特指被忘記。有研究發現,人臨死的時候更多不怕“死”而怕“亡”,所以人們喜歡用碑文的方式讓自己流芳百世。生命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重要,但是關於死亡,很多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要怎麼面對,就更別提要怎麼教孩子了。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百年孤獨

心理學家告訴你: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
和孩子談及死亡這個話題時,無論是美化還是迴避,都是錯誤的做法 —— 這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認知、進而影響他們對生命的理解。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關於死亡,人們常陷入的兩大誤區
記得有個新聞,有個年僅九歲的孩子,在抖音上發視頻,説“今天媽媽火化了,我再也見不到她了。大家可以給我一個贊嗎?”
當時看到這個新聞,心裏説不出的悲傷同時又很怪異。
《死亡教育》一書的作者鄒餘華教授曾説過這樣一段話:“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在潛意識裏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家長往往容易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時候陷入下面兩個誤區:
1、在孩子面前可以隱藏悲傷。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遇到親友去世悲傷是非常正常的,強忍着眼淚安慰孩子“他變成了天上的一顆星星”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畢竟摔倒了會疼,難過會哭,經歷親友死亡這麼重大創傷的事情,孩子不是傻子,大人不哭不難過在孩子看來反而是很奇怪的。
2、 迴避和轉移話題。
大人聊到死亡的時候,一看到孩子就刻意不説。想讓死亡假裝沒發生。
其實這是最不可行的。有研究探索了孩子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和孩子的死亡焦慮程度的關係,結果發現: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就越會對死亡抱有更多的焦慮和恐懼。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第2張

孩子們眼裏的死亡
不知家長有沒有發現,近年來,孩子自殺的年齡正在漸趨低齡化:
江蘇啟東一小學,3名女生放過欄杆從樓上跳下;
四川瀘州一名小學生留下一張字條後,從小區樓上跳下身亡;
2021年11月23日,經濟學家宋清輝的兒子從17樓墜下身亡。
據宋清輝所説,兒子之所以想不開,跟繁重的課業,考試成績不理想,以及對孩子心理輔導不及時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會這樣?跟孩子的認知有關,也跟死亡教育的缺失有關。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
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這套認知理論,證實了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生命跡象的。
但是,社會氛圍把擺在孩子眼前的死亡浪漫化、娛樂化,從而會讓孩子們更加迷茫,尤其是經歷過親人死亡的孩子。”
心理醫生 Pontikes 這樣認為:摘下了面紗的死亡,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之前受到了欺騙。
才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感覺不到死亡的真實力量。
他們會覺得死亡根本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甚至即便發生了,身邊的人也會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平時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書籍,比如繪本,比如大自然來幫助孩子瞭解生死,實際上生死就是一場生命的循環。
有一本繪本叫作《一片葉子落下來》,講述的是一片葉子從發芽到最後死亡的循環過程。
因為死亡意味着終結這樣抽象的概念,對於初中及以前的孩子來説,真的是比較難理解的。上了中學後,大部分的孩子就能夠慢慢的理解死亡意味着永遠消失了。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第3張

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在教孩子面對“死亡”上,大人們還需注意三點:
1、坦誠相對,並直接使用 “死亡” 這個詞。
但研究表明:當涉及到解釋時,用更加現實化的詞來描述死亡,對整個哀傷的過程都是更有利的。
借用嘉娜·埃克塞爾的一段話,這樣告訴孩子一個人死了,意味着他們的身體停止工作。心停止跳動,他們不再需要吃飯或睡覺,他們不感到任何疼痛。他們不需要自己的身體了。這味着我們將永遠不會像以前那樣再次看到他們
可以跟孩子一起聊聊“如果生命還剩下三天有些神奇的問題,像一把鑰匙,很容易打開交的話匣子,而且能夠談得非常深入。
在這些話是裏面,你會感覺到,一些意義的對話,你是在真正在培養一個有血肉有靈魂的孩子。
也提醒家長,別把天堂太美化了,“如果把天堂説得太好了,説不定孩子會嚮往去天堂,反而到反效果。
2、允許孩子參與死亡儀式。
“在我丈夫還不到六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因為太小,他沒有被帶去參加葬禮,甚至沒有被告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直到兩個星期後,他問母親:‘爸爸死了,是嗎?’
他沒有機會跟父親道別,也沒有機會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將會發生什麼。在這件事上,他永遠原諒不了母親。”
在家裏放一張去世親人的照片,帶孩子清明去掃墓,尤其是上了中學的孩子。
這些小小的儀式完成後,也正是跟孩子討論和解釋死亡的好時機。
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感覺到當下的場景和情緒是自己可控的。
3、適量分享關於故人去世的信息。 分享回憶和情感,並接納可能帶來的傷痛。
研究表明:分享逝去親人的故事和記憶,其實在整體上有助於治癒哀傷。
分享之後,準備好面對各種情緒反應:有的孩子會很不開心,不説話,很難過。
這時候不能強迫孩子短時間內振作起來,大人都做不到何況孩子。
如果在談論之後,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定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死亡從始至終是一個禁忌話題,但是無論多痛苦,不逃避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第4張

生命教育把握兩個原則:不迴避,不過度焦慮,就不會出大錯。
最後,建議所有父母都和孩子看一次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家庭都應該集體看一次動畫片《尋環遊記》。
因為《尋夢環遊記》中的墨西哥生死觀是這樣的:原來死去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看看來自韓國的電景《世上最美麗的離別》,很温情。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