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為什麼闖關東的都是山東人?

欄目: 互聯網 / 發佈於: / 人氣:1.73W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為什麼闖關東的都是山東人?這裏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看影視資料得知闖關東的都是山東人,是什麼原因讓山東人背離家鄉開闢新疆土呢?

為什麼闖關東的都是山東人?

操作方法

2009年,一部名叫《闖關東》的電視劇熱播,許多東北人在家裏看得不亦樂乎。 有孩子問老爸,這部戲到底哪裏精彩? 老爸説,這演的都是咱得祖先,從山東河北來到東北的事。 坦率地説,我對這部電視劇沒有絲毫興趣,包含酸甜苦辣的闖關東被扭曲的方式文藝起來,並且夾雜什麼愛國主義之類的説教,顯得做作和誇張。 千百年來,中國人不斷從中原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移民地,清朝以後又開始了闖關東。 清朝初期,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朝廷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或“祖居聖地”,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實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備滿洲貴族末路時退往關東。 山海關,界定着關外和中原。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河北山東人闖關東。中國有長城,東北有柳條邊。柳條邊是在封禁地的邊界上挖溝壘土修築一條邊牆,高寬各為3尺,牆上植柳樹,邊牆之外又挖掘邊壕,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儼然是長城的縮小版。 柳條邊以東的部分稱為“邊裏”,是皇家禁地。柳條邊以西為“邊外”,屬於蒙古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王公的領地,當時德惠為“邊外”,大部分是荒原草場遊牧之地。 長城上有關口,比如張家口、居庸關、山海關,柳條邊上設有“邊門”和“邊台”,作為管理機構。“邊台”採用編號的辦法,依次叫做頭台、二台、三台……德惠境內的“五台”地名即由此而來。每一個“邊台”設台丁150至200人。 當時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關內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戰亂和災荒不斷,農民生活艱困,關外廣袤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極大的誘惑,於是不斷突破清朝的禁令和柳條邊,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 清政府也有幾次以朝廷名義組織人員前往東北。清初民族矛盾尖鋭,統治者採取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加上為防備太平軍進犯京畿時農民羣起響應,咸豐十年(1860年)放棄了執行200餘年的“封禁政策”,鼓勵農民出關謀生,出現了一次向關東移民的高潮。 穿關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值得關注。 《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於虎》一文,記載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悽慘的婦女的故事。當地虎患嚴重,可就是因為沒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願一直住在這裏,以至於後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着墳墓哭泣。全文以敍事來説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對人民的殘害。後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成語,意思就是反動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同樣在清朝末年,山東地區賦税極其嚴重,官府腐敗透頂。 清末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山東萊陽遭遇寒霜,鄉間斷糧絕炊的農户“十居其九”,當地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卻藉機增設種種苛捐雜税。年逾花甲的曲詩文聯合各村羣眾上萬人抗捐抗税,“拜盟立會”,發誓“反對‘新政’,抗不納捐”,提出清算積穀、廢除苛捐、嚴懲貪官污吏的要求。山東巡撫孫寶琦下令嚴拿曲詩文,沿户搜查,無惡不作。曲詩文傳令集眾,正式宣佈武裝起義。當時,參加起義的數十萬羣眾,都自備食物,駐紮於沿河岸邊,誓與官軍決一死戰。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敗。 這場轟轟烈烈的抗捐抗税運動,因與湖南長沙發生的搶米風潮齊名,被統稱為宣統二年震驚清廷的兩大事變,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引發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山東許多地方民眾也因苛捐雜税太重,而決心投往東北。哪怕東北氣温低至零下40多度,哪怕東北深山密林裏虎狼出沒,但是“苛政猛於虎”的現實讓他們毅然決然地奔向陌生,卻是自由的天地東北。 1840年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時候,總人口三千萬。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 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這就是闖關東。他們用行李和柳條編織的花筐,裝着簡單的行裝和生活用品,一路上攜家拖口,身背肩挑。餓了啃窩頭,渴了喝涼水,困了鑽山洞睡破廟,乾糧吃完了就給人打短工,一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來到東北,這還不算完,跨過黑龍江來到外興安嶺一帶。曾有德惠王氏族人描述闖關東的艱苦情景:“魯南塞北非等閒,背井而去舉步艱。雄關阻斷望鄉路,迷茫難知何時還。” 莽莽荒原一望無際,彎腰抓起一把黑土,甚至用秤來量土的輕重以確定肥沃或瘠薄,當看到肥肥的油水從指間流出,闖關東者流下激動的淚水,決定就在這安家落户了。“跑馬佔荒”,就是農民騎馬跑過所圈佔的土地都歸其所有。於是借來傢伙什,搭窩棚,開荒地,打下糧食。泡子裏的魚,林子裏的狍子,還有天上飛的野雞,打不完也吃不完。幾年之後,聽到消息的老家人領來了媳婦和更多的窮鄉親,接二連

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 1、經濟因素 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關內地區的生產力已經遭受嚴重破壞,同時由於地少人稠的黃河中下游災害頻發,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山東,大量農民處於極度貧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而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產人蔘、鹿茸、貂皮、黃金、珍珠等貴重物品,則對關內的農民產生極大吸引力。因此清初,關內人口向關外遷移的現象已出現。乾隆時期,關內人口不斷膨脹,耕地與人口的矛盾不斷尖鋭,促使山東等地的漢族饑民成為闖關東的主流人羣。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 2、政府政策因素 (1)清初,滿族統治者將山東“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觸犯刑律的“流人”發配到“極邊寒苦”的關東。在資源豐富的關東,大量山東“流人”使處於飢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東貧民對關東有了瞭解,產生了闖關東的想法。特別滿族統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劇對山東社會經濟的破壞,更加強了山東貧民闖關東的傾向。 (2)1644至1667年,清政府《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在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正式開禁放墾。清政府解除東北禁封令,掀起山東貧民闖關東的高潮。 3、地理位置因素 關東與山東僅隔海相望,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一條浮海,從膠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到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鐵山島,直線距離不過100公里,之間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頻繁,膠東一帶的農民闖關東大多是浮海北上。一條陸行,從山東陸路到關東,需環繞渤海經過山海關,再借道“遼西走廊”,魯西、魯南、魯北的難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隨着“膠濟鐵路”、“津浦鐵路”天津至山東嶧縣段、“京奉鐵路”等路段的開通,從山東可以直接乘火車到瀋陽,更為山東人民闖關東提供方便。

1、是內地經過長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達到飽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種。

於是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為了謀生計,便到地廣人稀的滿人的“龍興之地”去淘金、種地;

2、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