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欄目: 校園生活 / 發佈於: / 人氣:7.45K

簡要回答

小區的遊樂場裏,隨處可見孩子快樂身影,在遊樂場的周圍,是家長三五個聚在一起談天説地。其實仔細的觀察之下,會發現有的孩子能快速融入集體,有的孩子則靜靜的站在一旁成為旁觀者。

很多被貼有“不合羣”標籤的孩子,其實很無辜
大人常常喜歡給孩子貼標籤,“內向”“不合羣”這類標籤常常是大人主觀臆斷的。
孩子的家長也會因孩子的不合羣而憂心焦慮。為了讓孩子“合羣”,家長會強迫孩子融入,用粗暴的孩子讓孩子做出改變。
很多被貼有“不合羣”標籤的孩子,其父母也會因為憂慮有意無意的向孩子傳遞“你不合羣”“你不擅長交際”的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不合羣”很丟人,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封閉自己。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孩子出門“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家長要摒棄刻板思想,人的性格是沒有完全一樣的,孩子也是一樣。
有的孩子就是好動,有的孩子則是喜靜。擅長交際的孩子未必擅長觀察,擅長觀察的孩子可能更習慣做一個旁觀者。
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有的性格特點,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
首先家長要明白“不合羣”的孩子雖然性格偏內向,但內向的性格並不是缺陷,不愛説話不代表不善於交流,喜靜不代表沒有社交能力。
想要讓孩子向上成長,家長不要守着固有思想向孩子傳遞消極觀念。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第2張

“不合羣”的孩子,可能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孩子“不合羣”未必是壞事,家長也不必過度焦慮,孩子“不合羣”的時候,他可能在思考,也可能在觀察。
他正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構建自己的社交結構。
如果孩子能夠一個人安靜的看書、學習、玩遊戲,家長就不要打斷他,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不僅僅是衣食父母,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和孩子一起發現不同領域的奧祕,引導孩子和一羣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共同成長。有些孩子不是簡單的不合羣,社交的確處於弱勢,這個時候家長還是要干預的,干預講究的是方法,不能對孩子起到錯誤的引導作用。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第3張

孩子有哪些行為,説明孩子的確在社交上處於弱勢呢?
不會對他人説“不”,在很多家長的心中“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孩子,是乖巧聽話的好寶寶,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在人際關係中,説“不”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從來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説“不”,對待別人的指令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因為孩子不會説“不”,説明他在社交中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間一長會變成婦孺可欺、唯唯諾諾的性格。
自私自利、暴躁固執,這樣的孩子在人羣中是“小霸王”,很多家長還沾沾自喜孩子能力強,在外面不吃虧。
但是試問,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還會和他一起玩麼?
如果孩子在外面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動不動就動手,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小孩子做錯事情,大人可以原諒。長大之後,發脾氣可解決不了事情。
邊緣型性格,孩子不合羣主要分為主動還是被動。如果是主動不合羣,説明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孩子是被動不合羣,那説明孩子不僅僅是性格內向了,這類孩子常常是邊緣型性格。他們在家裏和大人溝通無障礙,出門和同齡人想交流又找不到切入點。
總是聽別人説話,看別人玩,這就是社交弱勢的表現。這時候家長就要科學干預了,幫助孩子找到和他人交流的入口。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第4張

發現孩子社交弱勢,家長可是試試這麼做
學會放手,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會社交,之所以不合羣,和家長大大包大攬有關係。
在家裏孩子想要的,不用説家長就能滿足,時間一長孩子就缺少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家長要學會放手,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只要他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內向一點兒又何妨。學會正確引導,很多家長髮現孩子“不合羣”之後,會心理不舒服,有的甚至認為是其他孩子孤立自家孩子。
有的家長會説:走,咱們不和他們玩。看似幫助孩子解決了當下的困境,卻也埋下了孩子懦弱逃避的隱患。
孩子不合羣的時候,家長要科學引導,先要了解孩子是想融入卻不知該如何融入,還是隻是想作為一個旁觀者。大人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世界。
結束語:
孩子“不合羣”沒有那麼可怕,家長要重視不能偏激。
先要了解孩子屬於那種性格,多給孩子一些陪伴,發掘孩子的長處,科學引導,相信他會成為一個陽光自信的人。

孩子出門“不合羣”,家長很焦慮,但“不合羣”有時候未必是壞事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