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小知識 母嬰教育 起名 運動知識 職場理財 情感生活 綠色生活 遊戲數碼 美容 特色美食 愛好

中國傳統服飾分類 中國服飾介紹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56W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有着很多的知識是我們平時不曾瞭解的,中國的傳統服飾分類比較多,因為在不一樣的場合需要穿不一樣的服飾,搭配也是不一樣的,男性和女性的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一起欣賞下中國傳統服飾的分類吧。

中國傳統服飾分類 中國服飾介紹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裏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髮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遊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着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羣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着綠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着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着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着。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着,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着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着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着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複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衞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複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着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着「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着。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后禮見皇帝時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見賓客時穿着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着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繫着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褘衣:為皇后受刪、謁廟、朝會時穿着。

  翟衣:為皇后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着。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后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户、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裏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着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時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製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一、專着
  軍戎服飾在古代服飾的研究中,一般按習慣分為戎服和甲胄兩部分。七、八十年代以來,對各朝代甲胄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全面系統,成就顯着,學術價值也比較高。相比之下,戎服的研究則略顯薄弱,成果也相對較少。由劉永華編着的《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書,針對這一問題,廣泛蒐集考古方面資料,進行深入考證。作者先後走訪了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經篩選、比較,與文獻對照後,分門別類,將它們編入商代、西周、春秋戰國、秦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遼、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論述之中,完成了一部極具特色的中國古代軍戎服飾專着。全書共選用各種服飾圖象資料400餘幅。此書的特點在於,將考古發掘的原始材料經過整理鑑定之後,進行彩色復原,再對照文獻進行研究闡述。該書圖文並茂,可使讀者對中國古代軍戎服飾的發展過程,有一個形象而立體的瞭解,是一部較具學術價值的專着。

  二、專論
  1、斷代研究
  服飾的斷代研究,近幾年來得到了加強。表明服飾研究已經從以前習慣的縱向研究,轉向了比較具體深入的橫向研究。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各地出土文物的不斷增加,為廣大服飾研究者提供了文獻以外的直觀性材料,使服飾研究成果更加真實可信。

  中國古代服飾(帝王將相到百姓)
  殷商時期,甲骨文中有蠶、帛、桑字,在安陽商墓中出土的銅鉞上存在有雷紋的絹痕及絲織物的殘片。

  《商書。太甲中》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正義雲:“冕是在首之服”,又云“殷禮不知天子有幾種冕”,惟在《王制》中有:“殷人而祭,縞衣而養老。”縞即古之深衣,所以説殷商已有階級差別,但具體服飾上還沒有完全確切的完備形式。

  在周代,分封制確立,這就給予服飾等級差異上的區分較為具體化。

  周人從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論”,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並對頭(首)加以重視,首服的式樣顏色區分人的尊卑貴*,形成以首服為主要標誌的冕服制度和朝服特徵,並以象徵五行,五方的青、赤、黃、白、黑作為正色,這五種顏色非一般人能穿,這些都由《輿服制》作出詳細的規定,就連常服,燕居服也規定有不成文的等級界限。

  小結:我們的服飾一直都在變化,隨着時代的變遷,衣服也在不斷的更新,開始服飾只是為了遮蔽身體,到後來的保暖,現在的服飾不僅僅是有這個功能,在審美上也有提升。